在盐城四国赛中,中国 U22 国足以 1 胜 2 平的战绩捧起冠军奖杯,但《足球》报分析指出,这支年轻球队的夺冠过程并未展现绝对优势,中场磨合与球员适配问题仍需重视。尤其是 U20 国青核心依木兰在 U22 国足中的表现未能达到预期,其角色定位与战术体系的兼容性成为球队未来发展的关键挑战。
本次赛事中,U22 国足采用了 “新老交替” 策略,先后启用 U22 与 U20 球员混编阵容。首战乌兹别克斯坦 U22 时,球队派出全 U22 首发,但进攻端缺乏创造力,直到 U20 球员蒯纪闻替补登场后,其突破能力才为球队注入活力。随后对阵韩国队,主教练安东尼奥调整中卫与后腰位置,U20 球员彭啸和陈泽仕首发出场,其中彭啸的头球能力成为击败韩国的关键。末战越南,球队进一步扩大 U20 球员占比,杨希、依木兰等 6 名 U20 球员进入首发,但中场组织效率仍显不足。
作为 U20 国青的中场核心,依木兰在 U22 国足的表现却陷入困境。对阵韩国队时,他替补出场后球权有限;面对越南队,尽管依木兰多次主动接应,但队友因战术设定更倾向于快速出球,导致其组织属性大幅削弱。有观点认为,安东尼奥的战术体系更强调中场的防守硬度与快速反击,而依木兰擅长的 “手术刀式直塞” 与 “一脚出球” 在这种高压逼抢战术中难以施展。此外,依木兰在防守端的短板也被放大,其横向移动与拦截能力未能满足球队需求,导致队友在关键区域不敢轻易传球。
《足球》报指出,尽管 U20 球员蒯纪闻、彭啸等在比赛中展现了个人能力,但球队整体默契度与战术执行力仍需加强。尤其是中场位置,U22 与 U20 球员的思维差异明显:前者习惯长传冲吊,后者更依赖地面配合。这种割裂导致比赛中频繁出现 “脱节” 现象,例如门将得球后选择大脚开向前场,而非通过中场过渡。此外,依木兰与陈泽仕等 U20 中场球员的竞争也凸显了球队在战术定位上的摇摆 —— 前者侧重组织,后者更擅长防守与长传调度。
针对当前问题,《足球》报建议 U22 国足需在战术设计与球员适配性上做出调整。一方面,球队应明确中场核心角色,给予依木兰更多球权并围绕其特点优化进攻套路;另一方面,需加强不同年龄段球员的融合训练,缩小战术理解上的差距。此外,考虑到 U23 亚洲杯与亚运会的备战需求,球队还需通过更多国际赛事积累经验,尤其是让 U20 球员适应高强度对抗,为未来大赛储备实力。
盐城四国赛的冠军是对 U22 国足努力的肯定,但也暴露出球队在中场组织与战术融合上的短板。依木兰的适应问题并非个例,而是中国足球青训体系与职业联赛脱节的缩影。唯有通过系统性调整与长期磨合,才能真正激活这支年轻队伍的潜力,为中国足球的未来注入希望。